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MMDays專欄]《伊莉莎白:輝煌年代》:凱特女王的複雜心境 – MMDays

[MMDays專欄]《伊莉莎白:輝煌年代》:凱特女王的複雜心境 – MMDays: "

Posted by Mr. Tuesday

elit01.jpg

伊莉莎白與她所象徵的進步意識,是被現存於世上的強大英語文明認同並引以為傲的源流之一。因而在這部電影裡,會有相當程度的美化與造神也就不難想像了。


相隔兩個月,先後看了美國導演蘇菲亞科波拉所拍的法國瑪麗皇后,及印度導演夏克哈卡波所拍的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除了在細節上的考究與場景的鋪排,這兩部電影也都為歷史人物塑造了身為一個人、身為一個平凡人、身為一個女人或甚至是小女人的一面。雖然主觀與非理性的我,是偏愛蘇菲亞與她的作品偏愛得多的;但客觀而言我必須承認:《伊莉莎白:輝煌年代(Elizabeth:The Golden Age)》至少是為《瑪麗安東尼》示範了一部歷史電影「該」是什麼樣子。

夏克哈卡波近十年前所執導的《伊莉莎白》備受推崇,十分出色地刻畫了一個傳奇女性早年的生活、心境的養成,面臨的情勢及當年宮廷的樣貌。伊莉莎白一世所處的歷史位置確實特殊,不論是在宗教上、軍事上、政治上或私人生活上,這位「童貞女王」在位的四十四年裡都充滿了戲劇張力,因而成為各種藝術形式先後讚頌的對象。

elit02.jpg
到了續集《伊莉莎白:輝煌年代》,故事聚焦在伊莉莎白生涯的後段,將她與蘇格蘭女王瑪莉之間恩怨的了斷、英格蘭與西班牙無敵艦隊(The Spanish Armada)之間交手的戰役,及女王本人的愛情故事渲染在一起,成了一則改編的傳奇。

當然,這樣的設定是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的口味。作為一個留芳青史的名君,伊莉莎白擁護並鞏固了新教在英格蘭的紮根,而她的宗教寬容政策又讓宗教戰爭未在英格蘭本土爆發;她同時也受過良好的教育,是歐洲當代知識最豐足、思想最進步的女性人物。仁民且愛臣是她的歷史評價,而這正符合了現代人對政治人物的期待,及一個成功女性領導的風格。

elit03.jpg
相對於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那信奉天主教的、守舊的、倚靠並畏懼上帝的形象,伊莉莎白被塑造成崇尚自由的、富含人性的、願意包容不同信仰的君主。她且在崇敬上帝的同時更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命運的走向就算不能夠自己掌握,至少能自行決定面對的姿態。歷史上的伊莉莎白因為國際局勢等等諸多考量而躊躇再三、終究終身未嫁的事實,也被有意而無意地解讀成她相對信仰真愛、不願把婚姻當作是政治籌碼的堅持。

無論這當中有多少符合史實,至少在她統治下的英格蘭確實曾經輝煌,且在文化與宗教上奠定了富強的基礎。伊莉莎白與她所象徵的進步意識,是被現存於世上的強大英語文明認同並引以為傲的源流之一。因而在這部電影裡,會有相當程度的美化與造神也就不難想像了。

elit04.jpg
但若是攤開《伊莉莎白》當年在各大獎項的提名成績,會發現其實各界的肯定多集中在凱特布蘭琪的演出,及諸如攝影、配樂、服裝設計等等美術項目上。夏克哈卡波對大場面的調度確實不差,但其描寫人物臉孔與說書的功力,能否跟作品中的其他磅礡氣勢相稱?

答案在我心中,似乎是些微的否定。偏偏這樣的不平衡在《伊莉莎白:輝煌年代》龐大的製作中更被凸顯,成了這部電影令人扼腕的弱項。

elit05.jpg
而這也正是我偏愛《瑪麗安東尼》的理由。蘇菲亞科波拉儘管沒能導出歷史感,至少她的主角「人味」十足,有強烈而鮮明的孤獨與女孩形象、可憐而可愛。反觀《伊莉莎白:輝煌年代》雖然有凱特布蘭琪光芒萬丈的演出,卻把伊莉莎白的形象拍得多樣而離散,也令其他配角的樣貌趨之平板、或根本面目模糊難以辨識。

無力掌握巨型的題材,是蘇菲亞科波拉的稚嫩;而能夠動人地捕捉住女孩心事則是她的目光與天賦。但夏克哈卡波已經年過六十、一連導了三部史詩層級的電影,卻連基本的人物描寫都難以聚焦,真是可惜了一部如此嚴謹的製作。

在觀看的過程中,我有好幾次被人物對話的近景鏡頭切換得暈頭轉向;有幾幕的跳接甚至非常突兀,讓人懷疑這到底是放映師換片錯誤?還是台灣片商莫名地亂剪片段?

elit07.jpg
《伊莉莎白:輝煌年代》的故事精心地串起了國際情勢、與歐洲皇室之間合縱連橫的政治關係。它且頗有創意地把天主教派的策反與瑪莉的被處決設計成西班牙的陰謀,讓菲利浦二世得以有個神聖的出征藉口。這篇故事寫得非常精彩,卻在許多旁枝末節上交代得語意不清。關於刺殺行動的角色行事都讓人摸不著頭緒,也就枉費了編導加注在瑪莉這條支線上的心思了。

elit08.jpg
如前所述,即使是宮廷內的重要配角也只有貝絲較為突出。而這可是一部眾星雲集的電影,不只是凱特女王擁有一人撐起一整部電影的能力,更有近幾年十分搶眼的性格男克里夫歐文、薑是老的辣傑佛瑞洛許,及奧斯卡提名的另類氣質女星莎曼珊莫頓。但這些配角的演出都落得印象平板,結果整部電影只有那可愛的奧地利王子令人記得;至於菲利浦二世的女兒伊莎貝拉,年紀小小且連一句對白都沒有,卻每次出現在畫面上都非常搶眼。只是搶眼歸搶眼,她的戲份究竟有什麼意涵?同樣是所有觀眾的疑問。

elit09.jpg
女王與貝絲、及華特羅萊之間的三角戀情,雖然交代出女王有所不能為、及在檯面上下難以拿捏的層次,但在導演對愛情對白的煽情失去節制之下仍無法不顯得混亂。至於鏡頭好幾度繞著伊莉莎白三百六十度旋轉、試圖透過光線與聽覺的堆疊來膜拜她的威嚴,則是在敘事語調上最大的脫節。

在視覺上的渲染與運用,是史詩類電影必然的手段。在像是《星塵傳奇》這樣的電影裡,三百六十度繞著快馬奔馳的畫面一來凝聚氣氛、二來畢竟和其本身的喜劇質感搭得上邊。但《伊莉莎白:輝煌年代》作為一部藉著劇情和人情感動觀眾的電影,這類造神手法就未免顯得廉價了。

elit10.jpg
當然平心而論,《伊莉莎白:輝煌年代》是可以打個八十分的。女王與配角們雖然沒擦出精彩的火花,但凱特布蘭琪不愧是一時之選,在她身上你看到了伊莉莎白一世處境的複雜,不只是偉大君主的正氣凜然,還有一介女子的堅強與脆弱、頑皮與意氣用事,甚至連最威嚴的霸氣與最悲哀的不堪,都在她華美而隆重的戲服下得到詮釋。這些面向雖然不集中,至少十分地豐富。

當女王與宮女們乘舟歸來,她在步入宮門的同時斥責華星漢爵士「什麼時候你居然敢在大庭廣眾之下和我討論私事!」是全片最有人味的一幕;而在女王與占星學家的對話中,那些勵志性的對白雖然老套,但是聽見一個十六世紀的、篤信命理的角色說出「妳只是希望我講出妳想聽的話罷了」以及「當風暴襲來,有的人會被恐懼嚇呆、有人會逃跑有人會躲起來,但也有人會像老鷹一般展翅迎風,遨翔天際….」等等,依舊力道十足。

elit11.jpg
也就是這樣的煽情,讓伊莉莎白順理成章地轉而相信自己、決定靠自身的力量面對命運。接下來在堤爾波利(Tilbury)面對英格蘭民軍的演說,雖然和史實迥異而重新地改寫過,但那激勵人心的本質與同生共死的氣魄並未改變。於是你看到無敵艦隊被英軍的火船攻勢突襲、加上天公徹底不作美的惡劣天候夾擊,終於在海面上燒出一抹夕陽連天。

此時伊莉莎白獨自佇立在那高聳的崖邊、一身白衣隨風飄揚宛若女神。《伊莉莎白:輝煌年代》藉著「天佑英格蘭」的結局,不但把西班牙給污名化、將菲利浦二世的權謀與傲慢視為招致天罰的罪行,也將受侵略的伊莉莎白與英格蘭給神化了,成了追求自由與為生存而戰的聖者。

elit12.jpg
但在竭力造神的同時,夏克哈卡波又有另一種鏡頭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伊莉莎白多次走在宮殿之中,此時取景的視線往往來自屋頂,因而有三分之一或甚至一半以上的畫面會被石牆、欄杆、岩壁或甚至是巨大的柱子給擋住。畫面中的伊莉莎白不可一世,對她的策士眾臣頤指氣使;但被截斷的畫面卻隱喻著她的處境艱難,既要在顛頗的國際形勢中迴旋出一條活路,更要在身上背負著道統、名譽與先人的眼光。

我還記得那年在倫敦參觀西敏寺,看到介紹裡寫著寺中的每一塊地板、每一片石牆、每一根石柱裡幾乎都埋有名人。因而整座西敏寺便猶如一座立體的、巨型的、錯綜複雜且排列精巧的墓地,將名人的肉身與魂魄融入建築裡,成了無比奇異的歷史據點。

於是在觀看《伊莉莎白:輝煌年代》的過程中,我不時會把導演俯瞰宮中眾人的鏡頭想像成是先人的凝視與關注。這樣的眼光於是充滿了歷史縱深,也當然就承載了一整個文明的重量。

elit13.jpg
最後,值得一提的還有克雷格阿姆斯壯AR拉曼所作的音樂,給了夏克哈卡波的鏡頭在聽覺上足以相稱的力道。從開場伊始便有氣勢萬千的弦樂,搭配著命運主題〈Destiny Theme〉拉開序幕。而整部電影藉由神威主題〈Divinity Theme〉的悠遠吟唱、〈Love Theme〉與〈Smile Lines〉中旋律甜美的愛情主題,及諸如〈Horseback Address〉、〈Storm〉這些格局宏大的曲目襯托,成了一場質量俱佳的聽覺饗宴。

通常不論一部電影本身的故事如何,只要有動人而深刻的配樂環繞,便能讓我度過沈醉不已的兩個小時。而《伊莉莎白:輝煌年代》的音樂表現,真是2007年底最值得回味的作品。

elit14.jpg
如此一路書寫下來,實在很難論定《伊莉莎白:輝煌年代》是否是部成功的電影。相較於其他同期的大作例如《黃金羅盤》,夏克哈卡波的敘事至少有力得多,不論是在時代的塑造、場景的編排、格局的潛力或是整體的氣勢,都交出了他該有的及格成績。是以我才會在首段裡說,他拍出了一部歷史電影「該有的樣子」。可惜在人物的編織與段落的串聯上,夏克哈卡波無法不顯得零碎,因而終究無法和雷利史考特彼得傑克森或甚至是肯尼斯布萊納這些嫻熟的導演並列。

但那天晚上,當我看完電影走出豪華戲院、回到週末的西門町裡,耳邊依舊迴盪著片尾大氣開闔的交響詩句。終究這是一部值得推薦的電影,能在年末時節的如今、帶你回到四百年前位在地球另一端的輝煌過去。

elit15.jpg
至於我自己,已開始期待下一次造訪英倫之時,我會在每一座宮殿裡尋找她的足跡,並在心底默默複誦著她的言語:「I know I have the body but of a weak and feeble woman; but I have the heart and stomach of a king, and of a king of England too」。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